中华麋鹿园

Chinese Milu Park

中国麋鹿与大丰麋鹿文化

发布时间:2024-07-03 16:42
浏览量:0

一、关于麋鹿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麋鹿是这样一种神奇的物种。它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而命运却乖蹇多舛。它具有300万年悠久的生命历史,却在长达近千年的时期内几度濒临灭绝。它生性清高孤傲,自成种群,造物主却偏偏给了它似马、似牛、似驴、似鹿“四不像”的外形。它向往宁静,从来远离人类的目光,可上自周朝王圃,外至多国林园,它的形像一直在供人观瞻。它热爱湖泊沼泽,淡泊超脱,只求偏居一隅,在无人知晓处默默地自由生存,命运却迫使它数百年圈居皇城脚下,倍受显贵名士的青睐,直至漂洋过海,为世界所瞩目。就这样,它顽强地抗争了数万年,尴尬地生存了数千年,为了获得生活的空间,它的庞大的家族曾经沿着仙鹤飞行的方向,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往南方进行遥远的迁徙,为了捍卫自身的尊严,它在整个种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始终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与险恶的命运僵持千年。它以铮铮的硬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地球生物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硬是把无数的不可能变成现实,从而把生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推到了灿烂的极至。最终,它赢得了人类的尊重,迫使人类在它面前进行文明自省,迫使生物社会承认了它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席之地。

因此,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物种,其生命、历史、心灵和哲思信息的密集程度,是包括熊猫在内的其它物种望尘莫及的。麋鹿的形像和精神,自古融入中国文化并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文学大师,至沈括、李时珍等科学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天之骄子,一部中国文化史,留下无数对麋鹿的记述和赞美的篇章。在民间,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仅是先民狩猎的对像,是宗教图腾和仪式中的重要祭品,还成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复生)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像征。(福“禄”喜寿)古人把能够封神的姜太公的座骑指为麋鹿,决非凭空想像,它像征着麋鹿与我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

二、独树一帜的麋鹿文化,是湿地文明的形像标志

1、麋鹿文化创史阶段是一种自然文化。

中国麋鹿在中国本土绝迹100年以后,于1986年从英国回归故土——中国大丰。中国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境内的沿海滩涂,这片滩涂是太平洋西岸的典型湿地。这里东临黄海,南北有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西有洪泽、高邮等四大湖泊,整个地理位于江河湖海之心脏,是亚洲东方最大的一片净土。25年来,当初的39头麋鹿,发展到1618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群,最大的麋鹿保护区,并且成功地建立世界上惟一的麋鹿基因库、同时,野生放养取得成功,大丰拥有了世界上惟一的野生麋鹿种群。

大丰麋鹿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首先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持续密切关注。麋鹿保护区成为基因库的同时,也成为信息大量而密集的新闻库。据不完全统计,近25年来,国内外通过立体和平面报道大丰麋鹿的稿件总量达10万次以上,大丰麋鹿文化的雏型逐渐形成。

2、麋鹿文化在15年前演变成区域文化。

15年前,大丰的一批地方文化工作者开始把麋鹿文化和区域文明紧密相连。把麋鹿文化自觉地放到黄海湿地的大背景之中进行研究。完整地提出了大丰历史三段论。即:1000年的盐业文明,100年的农业文明、近代湿地文明的地方史学主张。并把麋鹿文化作为湿地文明的形像标志。提出:麋鹿文化是湿地文明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先进的地域文化,构筑和开发麋鹿文化,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

15年来,麋鹿文化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它的触角从科研和新闻延伸到文学、美学、音乐、摄影、舞蹈、戏剧、书法等各个文化文艺领域。

据统计,近年来,在麋鹿文化的旗帜下,由大丰人自己创作并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上的文学,摄影、绘画等作品多达13000多件,仅1999年一年,就达1560件。其中市文联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长、作家韦伟就发表了50多篇。2001年市人大副主任杨国美的麋鹿摄影展走进中国艺术殿堂——中国美术展览馆展出,誉满京城,市文化局剧目室主任徐新华的剧作《大路朝天》在上海公演哗然浦江,被文艺界誉为是“继《海港》之后的又一部反映当代工人题材的力作”。市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徐社文和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刘桂先的小小说佳作迭出,而成为多家刊物的专栏作家。张丰、张梓敏的诗作在省内,市内都有较大影响。青年画家陆天宁、李晓恒跨出国门,走进美国加州大学的课堂讲学教授。以剪贴麦秸画著称的小学教师沈社国和以创作壁画名闻遐迩的农民杨雨山,双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届盐城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大丰竟有8件作品被提名,入选。截至目前,全市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等18家国家出版社出版各种文学艺术专著78部近一千万字,麋鹿文化丛书11套,其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家马连义自1998年以来每年出版一部。中国文联出版社致函江苏新闻出版局称:“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出版如此之多的个人专著,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这种大丰现象值得关注。”

现在从事麋鹿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有100多人,他们当中有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有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女大学生,有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政府官员,也有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人,还有从事文化,新闻,商贸事业的工作者。市人大原副主任周廉明文思泉涌,退居二线后,坚持笔耕不辍,数年来已连续出版长篇小说与散文集5部。毕业于北京公安大学的女大学生马苏南天资聪颖,l8岁就崭露头角,创作出自传体散文集《我的世界》,其散文集《生态家园》被选为大丰中学校本课程。一线工人作家刘守志视创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在出版了小说集《黄颜色》之后,创作激情更加饱满。这些作者的作品,有不少先后在全国、省、市获奖,有的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市文化馆原馆长冯梓林长期坚持翰墨丹青,书法作品自成一体,曾在中国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还分别在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上和2002年全国群星大会上获奖。杨国美、马连义、徐新华、韦伟、徐社文、陆天宁、李晓恒、王荫华、吉俊明、张重光、陈德浒、曹凯钵、倪鲁冰等作者的作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朱贻生、刘桂先、张丰、张梓敏、刘炜、黄艺新、沈勇、邹进等作者的作品,也受到读者与同仁的关注。

3、麋鹿文化在新世纪发展成为成熟的科学文化。

麋鹿文化研究者根据黄海湿地的区域特色和麋鹿自身的形像特点,从一开始就在麋鹿文化的旗帜上写下了“多元一体、包容兼蓄”八个大字。

麋鹿文化倡导者这样表述: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区域。东方是大海,西部是湖泊,南边是长江,北面是黄河。这片滩涂就是江河湖海中心的一颗明珠。这里花红草绿,獐跃鹿鸣,沟河纵横,光滩沉寂,似海非海,似河非河,似岛非岛,似陆非陆,这种“四不像”的地域,养育着“四不像”的物种,实在是鬼斧神工,天之巧合。

就在这种人与自然的长期磨合中,就在这种生物生命之间自觉地呼应和不自觉的感应中,一种先进的文化悄然而生。我们看到,在亚洲东方这块最大的湿地滩涂上,在背景纵深的青树绿草中,徐徐升起了“麋鹿文化”这面鲜艳的旗帜。在麋鹿文化的旗帜下,文明的人类在和谐地生活,宁静的田野和村庄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生机盎然的多样生物共存于这片净土,空气中没有污染,阳光明媚,天空碧蓝,远处大海中红帆点点,天地间花香沁人心脾,云雀欢歌,孔雀开屏,麋鹿静处……。麋鹿文化的旗帜上写着“多元一体,包容兼蓄”八个大字。

当我们冷静地审视麋鹿文化,发现它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和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吸收了长江文化的明快和黄河文化的淳厚,兼并了东方文明的克己和西方文明的开放。根据麋鹿体形特征的像征性意蕴,它似鹿非鹿,秉承鹿之温和:似马非马,其面善,决无奸诈,秉承马之忠贞:似驴非驴,其尾长仅作驱虫,秉承驴之坚韧;似牛非牛,其蹄坚,奔走觅食,忍辱负重,秉承牛之勤劳。“温和、忠贞、坚韧、勤劳”恰巧构成麋鹿文化的行为特征。根据麋鹿性情的心理内涵,它集多元于一体而始终保持独立,面对多舛的命运,始终默默地抗争,无论在荒郊野外还是皇家林园,秉性始终高雅。

麋鹿文化集多元一体后保持独立。麋鹿“四不像”但绝不苟合。雄鹿不与其它物种交配,以保持物种纯洁,但鹿王间竞争激烈,以保证物种优良。麋鹿因其奇特的形体和独有的命运,一方面多舛多难,多次濒临种族灭绝,一方面又一直受到人类的另眼相待,礼遇有加。《孟子》记载:“文王之圃,方七十里……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说明麋鹿至少从周朝始就进入了皇家林园。被当成宝物供人观赏,甚至经常作为国宝向外人展示。但麋鹿的禀性始终高雅,绝不攀附权贵,即是贵宾如云也绝不哗众取宠,只是远远的站立,冷眼旁观。一有机会便遁进无人烟处,自成一体。它“现则有灵,隐则无痕,风舒云卷,荣辱不惊”,构成麋鹿文化的美学特征。

麋鹿文化经历了自然文化——区域文化——科学文化三个阶段,麋鹿文化的完整提出,是区域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可以使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更符合本地特色;可以使工业、农业、三产的品牌打上既有本地特色又充满文化内涵的商标。

麋鹿文化可以使一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组成自然——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使地域文明有了更加广义和深层次的内涵。是一种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代表湿地文明的麋鹿文化有无限的生命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文明演进的动因。人类的历史证明,古文明的衰亡往往发生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比较简单,文化比较单一,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不丰富的地区。

文化多样性并非一幅只表现文化差异的静态图,而是表现竞争的动态图。能为人类服务者生存,反之则衰败以至消失。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文明对文化拥有永恒的领导地位。因此,人人都有权自由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任何文化成就都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

2003年秋天,上海东方卫视对大丰麋鹿野放进行3小时对全球直播,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走遍中国》栏目都对麋鹿和麋鹿文化进行专题宣传,麋鹿文化显示出与当今世界对话的魅力和趋势。

三、麋鹿文化的发展,亟待政策扶持

1、麋鹿文化在大丰区域已成气候。

大丰现有专门的麋鹿文化研究会,兼职从事麋鹿文化研究的有100多人。已出版的文字达1000万,已经产生较大影响。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文件中,频频出现麋鹿文化的文字,麋鹿文化已经从地方文化人的笔下走进主流社会,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认可。

2、麋鹿文化的发展仍然停留在文化人的使命和兴趣层面,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缺少大手笔的市场运作,缺少与全国一流地方文化竞争对话的实力。

四辑《麋鹿文化丛书》,近80本书籍,1000万文字,在一个县级市陆续推出,政府未出资,全由地方文化人自己筹集。举步维艰,诸多尴尬。

麋鹿文化研究者多次策划一些大的动作,都因为资金紧缺而中途告退。

  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甚至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科学,最前沿的自然科学直接对话的地方文化品牌,如果扶持得当,其前景是十分看好的。所需要的只是略加扶持,麋鹿文化应当可能成为大丰、盐城甚至国家的文化品牌,昭示天下并续存久远。

返回列表